群文“论著”姓“论”不姓“抄”
2025-03-31 10:28:17
  • 0
  • 0
  • 0

群文“论著”姓“论”不姓“抄”

杜染

笔者在国家图书馆以“群众文化”为关键词查阅馆藏图书时,惊讶地发现了群众文化领域多部严重侵权的所谓“专著”。

这些图书不仅抄袭了本人发表和出版的论著,而且也抄袭其他作者的图书著作,书的页码大多是100多页,但抄袭的内容却是数量多得惊人。剽窃他人作品,这不是学术不规范的问题,而是一个无视《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侵权行为。

因涉及到抄袭本人论著的图书较多,我在微信里曝光了一些这样的“专著”,得到了学术界和群众文化领域专家学者的关注。专家学者们纷纷谴责这种剽窃行为,认为这种抄袭、剽窃行为严重侵犯了原作者的著作权,必须予以曝光、追责。

这些抄袭的“专著”,有中国书籍出版社2018年出版的署名周南定著《当代群众文化、公共文化理论与实践研究》,延边大学出版社2019年出版的署名侯玲、李亚敏、陈雍著《群众文化理论与工作实践》,吉林文史出版社2021年出版的署名刘军著《群众文化艺术的创作现状及对策研究》,天津出版传媒集团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22年出版的署名陈坤著《群众文化活动创新发展的思考与实践》等多部。这些书均由国内出版社正式出版,并在国家图书馆可以查阅,大致有以下一些特点:

一是在出版社和“作者”上,基本是外地出版社(有大学出版社,有省市级出版社,吉林省较多),也有在北京的出版社。基本没有作者简介,书内基本没有注释,只在书后列有参考文献(有个别“专著”标注了作者简介,基本为文化馆行业的县级文化馆领导)。

二是在发行上,这些图书在市面上基本见不到,但在国家图书馆能查到。可以推测是为了评职称只印了几本,但作为正式出版物,必须报国家有关机构留存备查。

三是在体例上,基本是条块式罗列条目,写几行简述,再写几行举措等,内容雷同,像是机械复制出的产品,我甚至怀疑是不是AI人工智能工具自动生成的。

四是在内容上,存在大量抄袭(而且这些“专著”之间体例和内容高度雷同、相互抄袭),所抄袭的图书除了杜染著《杜染作品集·群众文化》和《群众文化的现代化》,基本是郑永富主编《群众文化学》,全国基层文化队伍培训教材·文化馆(站)系列中于群、冯守仁编著的《文化馆(站)业务培训指导纲要》,冯守仁、鲍和平编著的《群众文化基础知识》等。

笔者对这些存在抄袭的“专著”逐一进行查阅后,初步推测是文化馆(群众文化)行业从业者出于评职称的需要,署名者与文化公司和出版社达成某种不可告人的目的而勾结、交易的结果。

自2003年笔者作为专栏作者在中央文化管理干部学院官网的“文化发展论坛”发表学术论文以来,所发论文屡被业内外人员抄袭。以前是在他们的论文中抄袭,有抄几段的,也有抄全篇的。近年是在他们的“专著”中抄袭,有的抄几页,有的抄几十页,最多的抄袭60多页,涉及本人多篇论文。

群众文化行业的事业机构主要是政府兴办的群众艺术馆、文化馆,群众文化的从业者多为文艺专业人员,大多来自专业文艺院团和文艺院校。造成抄袭的原因,主要是抄袭者个人素质低、缺乏学术水平、法律意识淡薄,受个人私欲利益支配铤而走险,属于违法行为。从行业理论建设来看,群众文化尚未成为国家高等教育的学科或专业,理论上一直滞后于实践,有学术价值的论著更是凤毛麟角。群众文化领域一直缺少专业的研究机构,只是在业内的群众艺术馆设有调查研究部门。在学界,很少有学者研究群众文化理论,也缺少群众文化研究机构。国家高度重视群众文化事业,为从业者设立群众文化专业职称,在申报条件中也有理论研究成果的条件,这些举措旨在提高群众文化工作者的地位,促进群众文化理论研究,但由于以上诸多原因,与其他行业相比,群众文化至今没有形成自身学科的学界,理论、专业和学科仍在建构之中。

笔者多年来致力于群众文化基础理论研究,并将所写的学术论文在网站发表,是为了便于同行检索和学术参考。先后出版了学理性、原创性、体系性的理论专著《杜染作品集·群众文化》、《群众文化的现代化》等,并与即将出版的《文化现代性建构论》六卷本中的《群众文化学》、《群众艺术学》、《文化馆学》等构成群众文化理论体系。这些著作旨在促进学科建设,相信也可以为读者们研究群众文化理论提供学术参考和启发,但有一个重要底线是:业内外读者绝不能将其作为被抄袭的对象。

附件1:本人几篇论文还被抄袭者在期刊或会议上发表(50%以上甚至全篇抄袭,中国知网可查到)

一、本人论文《重建与构建:文化馆体系运行管理模式新探》被如下论文抄袭:

(一)济南市群众艺术馆薄君《文化馆体系在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职能定位与运营模式》。《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二)《2008山东省群众文化学会论文集》

1.菏泽市艺术馆贾晋军《文化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

2.泰安市群众艺术馆李美《文化(艺术)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3.菏泽市艺术馆李双《文化馆(艺术)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4.苍山县文化馆王蕊《加大公共文化管理,增强内部活力》。

二、本人论文《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文化馆体系公共文化服务新探索》被如下论文抄袭:

(一)固原市原州区文化馆康红梅《文化馆体系公共文化服务新探索》。《价值工程》2012年第32期。

(二)济南市群众艺术馆副馆长徐加珍《试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下艺术馆职能变化》。《2008山东省群众文化学会论文集》。

(三)无锡市崇安区文化馆俞晶《文化馆体系公共文化服务分析》。《大众文艺》2014年第12期。

(四)黑龙江鸡西市群众艺术馆张瀛寰《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文化馆体系公共文化服务新探索》。《文化研究论坛》2011年第3期。

(五)安徽省安庆市文化馆胡涌雪《谈对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探索》。《大众文艺》2010年第10期。

(六)浙江省临海市文化馆詹美珠、朱晓兰《在贴近中提升,在服务中推进——以文化馆建设为例,浅谈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如何贴近人民生活》。《戏剧之家(上半月)》2011年第6期。

三、本人论文《文化馆体系:体制改革进入决策前端》被如下论文抄袭:

李国柱《文化馆体系:体制改革必须进入决策前端》。《2008山东省群众文化学会论文集》。

四、本人论文《文化志愿者:群众文化社会化的重要力量》被如下论文抄袭:

韶关市文化馆张承清《浅谈群众文化与文化志愿者》。《神州民俗》2011年第168期。

五、本人论文《群众文化事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被如下论文抄袭:

睢县文化馆郇岩《发展群众文化 奏响时代强音》。《魅力中国》2009年第7期。

六、本人论文《群众文化事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文化志愿者:群众文化社会化的重要力量》被如下论文抄袭:

河北省邢台县文化馆路秋居《论群众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教育与管理》2014年4月14日发表。

附件2 杜染论文发表、学术会议和获奖

一、发表

(一)1.文化馆是什么?——马克思主义为我们带来了文化馆[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6).

2. 文化馆是什么?——马克思主义为我们带来了文化馆.逐梦前行映初心.韩小蕙,杨建业,主编.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21.

(二)群众艺术学及其马克思主义美学向度[G].《首都公共文化》2021年理论专集.王维波,主编.北京: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2022.

(三)1.庙会活动的美学意蕴[N].中国文化报,2021-12-16(3).

2.庙会活动的美学意蕴.全国群众文化论文选[M].中国文化报社,主编.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

3.庙会活动的美学意蕴.群众文化论文获奖论文集[M].魏中珂,主编.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

4.庙会的和谐之美[N].中国文化报,2006-01-26(3).

(四)群众文化的现代化研究[J].社区天地,2020(10上期).

(五)1.文化馆学探讨:理论、政治与实践.新时代北京市文化馆理论研究成果汇编[G].马文,王维波,主编.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20.

2.文化馆学探讨:理论、政治与实践.新时代文化馆:改革 融合 创新——2019中国文化馆年会征文获奖作品集[C].魏大威,主编.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9.

(六)建构主义视域下京津冀公共文化服务协调发展研究.融合 创新 共享——2018京津冀公共文化服务协调发展论坛文集[C].马文,王维波,主编.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9.

(七)文化馆本体论刍议.“新时代文化馆理论体系构建”主题论文获奖论文集[C].中国文化馆协会,主编.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19.

(八)建构“群众文学共同体”——以北京群众艺术馆“北京群众文学共同体”为例.繁荣群众文艺,畅想文化中国梦——2017年中国文化馆年会征文获奖作品集[C].中国文化馆协会,主编.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7.

(九)“互联网+文化馆”的新媒体空间探索.全民艺术普及:文化馆责任与使命——2015年中国文化馆年会征文获奖作品集[C].中国文化馆协会,主编.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5.

(十)文化馆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主导地位.文化馆的实践与创新——2014年中国文化馆年会征文获奖作品集[C].张永新,李宏,主编.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4.

(十一)体制机制:文化馆改革顶层设计.群众文化研究选读[G].北京文化艺术活动中心,主编.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十二)群众文化的立足点是人的全面发展[N].辽宁日报,2011-05-12(A05).

(十三)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文化馆体系公共文化服务新探索. 文化大视野——全国群众文化、图书、博物论文集[G].张旭,主编.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

(十四)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N].中国文化报,2008-11-21(2).

(十五)1.群众文化事业应引入市场运作机制[N].北京日报,2007-07-31(8).

2.群众文化事业应引入市场运作机制.文化惠民——首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大家谈[G].降巩民,严力强,初小玲,主编.北京:同心出版社,2008.

(十六)1.社区文化建设重在多元化社会化[N].北京日报,2007-09-18(8).

2.社区文化建设重在多元化社会化.文化惠民——首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大家谈[G].降巩民,严力强,初小玲,主编.北京:同心出版社,2008.

(十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文化馆何为.文化发展论坛2006年度文集[G].苏峰,主编.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

(十八)皇城脚下百姓乐[J].社区,2004(22).

(十九)1.建立现代化城市社区文化室新理念[N].中国文化报,2001-08-08(3).

2.试论城市社区文化室建设与发展.展望21世纪首都群众文化改革与发展[G].北京市群众文化学会,北京群众艺术馆.北京:京华出版社,2001.

3.建立现代化城市社区文化馆新概念.文化大视野——全国群众文化、图书、博物论文集[G].陈琪林,主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二十)构建城市群众文学工作的科学体系.文化大视野——全国群众文化、图书、博物论文集[G].陈琪林,主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二十一)1.活跃的社区文化细胞[J].社区,2001(Z2).

2.活跃的社区文化细胞——记东城区群众性文化组织.创建之路[G].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3.活跃的“社区文化细胞”——记北京东城区群众性文艺组织[J].文化月刊,1997(12).

(二十二)北京市东城区推出社区文化评价机制[N].中国文化报,2000-03-25(2).

(二十三)春色满园、花团锦簇——记东城区群众性大型文化活动.创建之路[G].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二十四)换了活法儿的文化馆[J].支部生活,1998(4).

(二十五)城市群众文化战线上的明珠.可爱的东城[G].北京:奥林匹克出版社,1998.

(二十六)群众艺术学.艺术学理论学科群[M].李心峰,谢仁敏,主编.(即将出版).

二、学术会议

(一)何谓群众文化学? 《中蒙经济及文化合作协定》签订70周年暨中蒙经贸合作及文化交流国际学术会议.蒙古国“一带一路”国际发展研究院,蒙古国科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蒙古国蒙古研究大学,蒙古国国立文化艺术大学主办.2022-12-26.

(二)文化民主化:群众文化现代化研究.“文化学研究”微信公众号,立学书院主办.2022年群众文化学学术研讨会.2022-10-30.

(三)群众艺术学及其学科构想.2021年北京美学会年会.2021-12-11.

(四)民间文艺、非遗、群众文艺与专业文艺的文化建构意义. 北京市文联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专题研讨会.2021-08-27.

三、获奖

(一)2022年学术论文《文化馆国际传播力与群众文化“走出去”的理论探讨》,北京市文化馆主办2022中国文化馆协会年会征文一等奖。

(二)2021年学术论文《群众艺术学及其马克思主义美学向度》,中国文化馆协会主办2021中国文化馆协会年会征文一等论文。

(三)2020年学术论文《文化现代性建构与文化政治:文化馆的现代性价值阐释》,北京文化艺术活动中心主办2020年北京市群众文化论文评选三等奖。

(四)2019年学术论文《现代性与空间正义:文化政治语境下的现代化文化馆》,北京文化艺术活动中心主办2019年“现代文化馆理论创新发展”征文北京市评选优秀奖。

(五)1.2019年学术论文《文化馆学探讨:理论、政治和实践》,北京文化艺术活动中心主办2019年中国文化馆协会征文北京市评选一等奖。

2. 2019年学术论文《文化馆学探讨:理论、政治和实践》,中国文化馆协会主办中国文化馆年会征文一等奖。

(六)2018年学术论文《建构主义视域下京津冀公共文化服务协同发展研究》,北京文化艺术活动中心、天津市群众艺术馆、河北省群众艺术馆主办“融合 创新 共享——京津冀公共文化服务协同发展论坛”三等奖。

(七)2018年学术论文《文化馆部门和岗位设置改革与创新》,中国文化馆协会主办中国文化馆年会征文优秀奖。

(八)2018年学术论文《文化馆本体论刍议》,中国文化馆协会主办“新时代文化馆理论体系构建”主题征文三等奖。

(九)1.2017年学术论文《建构“群众文学共同体”——以北京群众艺术馆“北京群众文学共同体”为例》,中国文化馆年会主办2017年中国文化馆年会论文评奖二等奖。

2.2018年学术论文《建构“群众文学共同体”——以北京群众艺术馆“北京群众文学共同体”为例》,北京文化艺术活动中心主办2017年中国文化馆协会征文北京市评选三等奖。

(十)2016年学术论文《构建群众文艺创作新体系——以群众文学创作辅导体系为例》,中国群众文化学会主办论文评奖优秀奖。

(十一)2015年学术论文《群众文化学视角下的家庭文化建设》,北京文化艺术活动中心主办北京市“新时期家庭文化建设”征文三等奖。

(十二)1.2015年学术论文《“互联网+文化馆”的新媒体空间探索》,中国文化馆协会主办2015年中国文化馆年会征文二等奖。

2.2015年学术论文《“互联网+文化馆”的新媒体空间探索》,北京文化艺术活动中心主办2015年北京地区征文活动中一等奖。

(十三)2014年学术论文《公共数字文化建设与群众文化的现代化》,北京文化艺术活动中心主办2014年度北京市数字时代的群众文化论文评比二等奖。

(十五)2014年学术论文《文化馆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主导地位》,中国文化馆协会主办2014年中国文化馆年会征文二等奖。

(十六)2014年学术论文《文化馆体系公共文化服务:文化养老的重要支撑》,北京文化艺术活动中心主办2014年度北京市文化养老与公共文化服务论文评选三等奖。

(十七)2013年学术论文《新型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北京文化艺术活动中心主办“村级文化建设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北京市群众文化2012年度论文评选二等奖。

(十八)2013年学术论文《城镇化进程中公共文化服务的三个根本规律》,北京文化艺术活动中心主办北京市群众文化2013年度论文评奖二等奖。

(十九)2012年理论文章《群星奖助推群众文化理论研究新发展》,中国群众文化学会主办“群星璀璨20年”征文二等奖。

(二十)1.2011年学术论文《免费开放新理念下的文化馆站角色转型》,中国群众文化学会主办“推动免费开放,强化服务职能”全国群众文化2011年度论文评奖三等奖。

2.2011年学术论文《免费开放新理念下的文化馆站角色转型》,北京文化艺术活动中心主办“推动免费开放,强化服务职能”北京市征集评奖二等奖。

(二十一)2010年学术论文《乡镇综合文化站的系统化建设》,中国群众文化学会、中国文化报主办“全国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发展论坛”征文一等奖。

(二十二)2010年学术论文《拥抱群众文化的新境界与新天地——群众文化创新的根本和关键》,北京文化艺术活动中心主办2010年度北京市“群文与创新”论文评比三等奖。

(二十三)2010年学术论文《文化志愿者:群众文化社会化的重要力量》,中国文化报社、中国群众文化学会、北京文化艺术活动中心主办“文化志愿者在行动”征文二等奖。

(二十四)2009年学术论文《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文化馆体系公共文化服务新探索》,《文化大视野》编委会、中国群众文化学会主办、文化部社会文化图书馆司主编《文化大视野——全国群众文化、图书、博物论文集》优秀论文奖(最高奖)。

(二十五)2009年学术论文《群众文化品牌的多样化特色化科学化》,中国群众文化学会、中国文化报社主办“打造新时期群众文化品牌”全国群众文化2009年度论文评选二等奖。

(二十六)2009年学术论文《文化馆事业在发展中悄然归位——文化馆改革与发展的战略性探讨》,中国文化报社、中国群众文化学会、北京市群众文化学会主办“群众文化三十年”征文评选二等奖。

(二十七)2008年学术论文《社区文化细胞:探索特色文化建设》,中国群众文化学会主办“全国城乡特色文化论坛”征文比赛二等奖。

(二十八)2008年学术论文《群众文化事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群众文化三十年论坛组委会、北京市文化局主办“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华北、东北地区群众文化三十年”论坛二等奖。

(二十九)1.2007年学术论文《社区群众文化建设的战略思考》,中国群众文化学会、中国文化报社主办2007年中国群众文化年度论文评选二等奖。

2.2007年学术论文《社区群众文化建设的战略思考》,北京市群众文化学会、北京文化艺术活动中心主办2007年北京市群众文化论文征集评选二等奖。

(三十)1.2006年学术论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文化馆何为》,中国群众文化学会、中国文化报社主办2006年“文化馆、站与新农村文化建设”、“文化馆、站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征文二等奖。

2.2006年学术论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文化馆何为》,北京市群众文化学会、北京文化艺术活动中心主办2006年北京市群众文化论文征集评选三等奖。

(三十一)2006学术论文《广场文化活动的多元化主体运作》,中国群众文化学会、中国文化报社主办2006年全国广场文化论坛征文中一等奖。

(三十二)1.2005年学术论文《守护精神家园:全球化语境下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北京市文化局、北京市群众文化学会、北京群众艺术馆主办北京市2001-2004年度群众文化论文评奖一等奖。

2.2004年学术论文《守护精神家园:全球化语境下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中国群众文化学会、中国文化报社主办全国群众文化2004年论文评奖二等奖。

(三十三)2005年学术论文《群众文化事业的社会化运作理念》,北京市群众文化学会、北京市文化局社会文化处、北京群众艺术馆主办北京市群众文化论文征集评奖一等奖。

(三十四)2004年学术论文《庙会活动的美学意蕴》,中国群众文化学会、中国文化报社主办中国群众文化2004年论文评奖一等奖。

(三十五)2003年学术论文《构建城市群众文学工作的科学体系》,文化部社图司、《文化大视野》编委会、中国群众文化学会《文化大视野——全国群众文化、图书、博物论文集》论文评奖优秀论文奖。

(三十六)1.2003年学术论文《建立现代化城市社区文化室新理念》,文化部社图司、《文化大视野》编委会、中国群众文化学会《文化大视野——全国群众文化、图书、博物论文集》论文评奖优秀论文奖。

2.2001年学术论文《建立现代化城市社区文化室新理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主办全国第11届群星奖群众文化科研成果评奖银奖。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