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民而艺术
2025-03-29 19:11:58
  • 5
  • 0
  • 0

为人民而艺术

杜染

“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的宗旨。“为人民而艺术”是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精髓,也是20世纪以来的文艺思想、文艺精神,是“以人民为中心”工作导向的重要体现。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

回想自己在艺术上的创作和研学,我觉得自己走的正是“为人民而艺术”的大路、正路。在工作中,我从事的是群众文艺。群众文艺是人们职业外,自我参与、自我娱乐、自我开发的社会性文艺。21世纪以来,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党的总书记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在文代会、作代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中以及国家《“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等政策法规中都提到“民间文艺”、“群众文艺”。2021年12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又一次提到了“群众文艺”,令全国群众文艺工作者倍感振奋,也深刻认识到自身的责任和使命。作为一名在北京市文化馆任职的群众文化、群众文艺领域的工作者,我在工作中刻苦钻研业务,结合自身工作,常年坚持对“群众文艺”的研究,并取得了原创性的理论成果。

专业文艺与群众文艺构成社会主义文艺事业,所以说,群众文艺是文艺事业的“半壁江山”。作为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群众文化和群众文艺事业不仅活跃和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展现了群众的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也为党的事业发挥了重要作用。“群众艺术”、“群众文艺”概念是从现代开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苏区最早出现并在边区正式提出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初期,红军就开始运用歌谣、唱歌、演戏等群众文艺形式宣传革命,动员群众。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群众艺术与当时的政治任务、革命形势和群众的文化需要紧密结合,开展群众文艺运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积极扶持群众的业余艺术创作,使群众在政治上解放的同时,在文化上享有主体权益,人民真正成为文化的创造者。在历次的国庆庆典上,群众游行、群众联欢中的群众文艺更是表达了各界群众对祖国的祝福。近年来,深受群众欢迎的广场舞让群众在艺术普及中体验到参与文化、享受文化的乐趣,而全国“群星奖”获奖作品则代表着群众进行文艺创作的实力和水平。

群众文艺是社会主义文艺的重要组成部分,群众文化、群众文艺也是当代中国最具独创性和世界意义的文化概念和生动实践,然而,在群众文艺的理论上却依然没有破题,该领域尚是一个重要的有待深挖的研究领域。虽然在业内有一些研究成果,但尚未成为高校的正式专业,学界对此研究不多,有学术价值的学术著作还很短缺,学术体系、学科体系、话语体系建设更是十分薄弱。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作为一名群众文化、群众文艺的工作者,我在工作中深感理论研究对这个领域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要补齐理论滞后这一制约事业发展的短板,除了广大的群文工作者,还亟需社会各界的关注,尤其是希望借助新文科建设和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建设,与高校和科研院所一道,将群众文化、群众文艺理论和学科建设向前推进一步。

我在2018年1月出版了群众文化理论专著《群众文化的现代化》(北京市宣传文化高层次人才培养资助项目)之后,又于2022年推出作为基础理论研究成果的文化专著《文化现代性建构论》六卷本,包括《立学——文化建构主义》、《群众文化学导论》、《群众艺术学导论》、《文化馆学导论》、《北京民间文艺的世界》、《文化美学、艺术美学与现代性》。六卷本就阐释一个问题:咱们做的这些工作是代表着社会主义文化现代性的。马克思《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说的主要是资本主义社会—政治经济—批判,总体上体现为批判;我的《文化现代性建构论——社会主义文化政治和意识形态建构》(简称文建论)说的主要是社会主义社会—文化政治和意识形态—建设,总体上体现为建设(建设中也含有批判,破立结合,以立为主)。向着这个定位努力!

下一步还将继续在群众文化学、群众艺术学、文化馆学领域深挖,所以我还要继续深造,在文化学,尤其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研究上再进行理论提升,把这些理论注入到群众文化理论中来,帮助群文人提高对所从事行业的认识。这是一块具有世界意义的领域,也是具有世界领先优势的学科,还有很多课题需要研究。目前我正在攻读蒙古国研究大学文化学博士学位,文化研究方向,在中方导师和蒙方导师的辛勤栽培下继续研学群众文化文艺理论,争取高质量地完成学界第一篇学理性群众文化博士论文,然后把群众文化学理论推向学界,促进学科建设,为本行业培养人才。蒙古国“一带一路”国际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刘亚丛教授在我的研学路上也给予了大力支持和悉心指导,付出了很多心血,并为群众文化文艺理论的国际传播架设桥梁。

在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访学时我就认为,中国艺术研究院是国家文化和旅游部直属的艺术创作科研教学事业单位,“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是毛泽东主席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前身中国戏曲研究院的题词,中国艺术研究院把“百花齐放,推陈出新”作为院训,将“为人民而艺术”作为创作科研教学的口号是再恰当不过的了,这里应该是一座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圣殿。如果能争取在中国艺术研究院设立群众文化学研究方向,或开设相关课程,这将是学科建设的关键一步。这也是我刻苦研学的一个目的、一个大愿。

跟随新时代的脚步,十年来,坚持“为人民而艺术”的思想,我在群众文化文艺工作上不懈追求,也做了几件自己还满意的事情,取得一些研学成果,特在此记上一笔,并衷心感谢各级领导的关心和同事的支持以及各位师友、同仁的鼓励。

2012年出版文集《杜染作品集》(全二册:《群众文化》、《草花之美》)。

2016年创立“文荟北京”群众文学活动品牌,编辑出版《文荟北京——北京市群众文学创作优秀成果选》;申报课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群众文化的现代化〉》入选北京市宣传文化高层次人才培养资助项目。

2018年出版群众文化理论专著《群众文化的现代化》。

2019年加入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民间文化研究专业委员会,并在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民间文化研究专业委员会主办的《民间·文化研究:对象、理论与实践的思考》论坛会议上担任对话人;学术论文《文化馆学探讨:理论、政治和实践》在中国文化馆协会主办的2019年年会征文中获中国文化馆年会征文获一等奖。

2020年,学术论文《群众文化的现代化研究》发表在中国社区发展协会主办的《社区天地》2020.10上册;在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艺术学理论专业艺术美学方向访学,在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学系主办的第二期博士论坛中担任评议人。

2021年建立了“群众文化学学术共同体”全国微信群,搭建学术平台,举办学术研讨会;兼任《首都公共文化》执行副主编,完成了刊物改版升级工作;先后加入北京市哲学会美学专业委员会、中华美学学会;学术论文《群众艺术学及其学科设想》在中国文化馆协会主办的2021年年会征文中获中国文化馆年会征文获一等奖,并在北京市哲学会美学专业委员会2021年北京美学会年会上主题发言;学术论文《庙会活动的美学意蕴》发表在《中国文化报》理论·专题版;在北京市文联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专题研讨会上发言。

2023年出版文化理论专著《文化现代性建构论》(六卷本);2022年学术论文《文化馆是什么?——马克思主义为我们带来了文化馆》在《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发表并参加北京美学会社科讲座;2022年攻读蒙古研究大学文化学博士学位,并被聘为蒙古国“一带一路”国际发展研究院特约研究员,为群众文化理论的国际传播贡献力量。

在“为人民而艺术”的道路上,我还会继续努力,因为我们的工作领域还有很多科研课题需要攻克,自己的本领还需要提高,我将以学术为志业,为该领域的理论研究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