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著名作家柯蓝先生
杜染



柯蓝先生(1920-2006),原名唐一正(柯蓝这一笔名是抗战中牺牲的恋人的名字),我国延安时期的老作家、中国作家协会荣誉委员、中国散文诗学会会长、中国散文诗的普及传播者、当代散文诗泰斗、奠基者。1937年参加八路军,先后入陕北公学和鲁迅艺术文学院学习,毕业后在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工作,先后任《延安群众报》记者、主编。新中国成立后,在上海历任《劳动报》副社长兼总编辑、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党组副书记、上海电影剧本创作所副所长、华东作协秘书长、《文艺月报》编委等职,1979年任《红旗》杂志文艺部负责人、编审。
柯蓝先生创作的作品包括小说、散文、剧本、散文诗等多种体裁,作品有章回体中篇小说《洋铁桶的故事》、《红旗呼啦啦飘》,长篇小说《祖国海岸》,短篇小说集《竹楼夜话》,散文集《起飞的孔雀》、《上海散记》、《火车上的少校》,散文诗集《早霞短笛》,电影文学剧本《铁窗烈火》,儿童文学作品《王孝和的故事》、《雾海枪声》、《马戏团的秘密》等,与文秋合写长篇小说《蔺铁头红旗不倒》、《暴动》(原名《秋收起义》),其中,花鼓戏电影《打铜锣》获中南局汇演一等奖,电影《铁窗烈火》荣获第一届百花奖,根据他的散文《深谷回声》改编拍摄的电影《黄土地》荣获多项国际大奖,《我和毛泽东》获中央文献局全国征文二等奖,《柯蓝的来历》获2003年全国报纸副刊作品年赛金奖。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周立波、康濯、柯蓝和蒋牧良并称湖南省文学界四大巨头。1996年出版《柯蓝文集》六卷本行世,360万字。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专门开设了“柯蓝文秋文库”,收集了他们夫妻的全部著作和手稿。






柯蓝先生晚年致力于研究、推广散文诗,创作了《中国散文诗创作概论》,任中国散文诗学会会长、《中国散文诗》(香港)社长等职,被散文诗界誉为“散文诗泰斗”。
20世纪80年代,柯蓝先生离休后,被珠海市政府聘为文化咨询委员,他和夫人王文秋也定居在珠海。柯蓝先生在珠海积极推广中国散文诗,1989年中国散文诗学会召开了中国散文诗珠海笔会,徐迟、朱子奇、刘湛秋等大批著名作家、诗人及全国14个省的50余名代表参会,文学前辈魏巍、臧克家发来贺词,中央电视台录播了新闻专题片,境内外十多家报刊发表了消息。柯蓝先生在会上发表了《揭开中国散文诗的新世纪》的长篇讲话,回顾了中国散文诗的发展历程,对散文诗的独立地位和新世纪发展前景进行探讨。在柯蓝先生的推广和传播下,会报《散文诗报》、会刊《中国散文诗》发行面逐渐扩大,散文诗创作在全国掀起热潮。柯蓝先生还将夫妇二人珍藏与祖传的书画珍品交付拍卖,所得资金设立柯蓝、王文秋文学艺术基金,以奖励优秀散文诗与中国画精品。他创作出版的《中国散文诗创作概论》填补了缺少散文诗系统理论著作的空白。在该著作的前言中,柯老写道:“由于我和中国散文诗的特殊关系,在我出版了三十八本小说、散文、报告传记文学、电影文学剧本专集之后,我把大半精力,集中到中国散文诗的创作和理论研究以及中国散文诗运动的组织工作中。”书中还论述了中国散文诗美学四大个性特征:
中国散文诗短小与凝聚的美学特征。
中国散文诗空白与空间的美学特征。
中国散文诗意境与哲理的美学特征。
中国散文诗语言含蓄与朗诵的美学特征。
柯蓝先生为推广、传播散文诗,足迹遍布祖国各地。至1998年8月,全国各省市都成立了散文诗学会。柯蓝先生还在全国创建了三大散文诗基地,一个是黑龙江省的哈尔滨和大庆市,再一个是深圳市,第三个是内蒙古自治区的通辽。他还在香港创办了《(香港)中国散文诗》杂志,向国内和东南亚宣传,并进行国际交流,希望中国散文诗走向世界。
我在2006年7月有幸与柯蓝先生结识,是由《工会博览》执行主编艾君老师介绍的,当时我在东城区文化馆负责文学工作。我们称柯蓝先生为柯老。当时柯老居住在深圳,正在北京推广散文诗作品,然后还要赶到内蒙古通辽市参加7月29日举办的柯蓝散文诗石碑长廊在内蒙古开鲁古榆园揭幕仪式。在百忙中抽时间接见了我这个基层文学工作者。在与柯老见面时,谈的主要是对散文诗作品的推广,希望在北京举办一场散文诗朗诵实践活动,我们商议好在国庆期间举办一场散文诗朗诵会,由我负责朗诵会的所有组织工作,并协调落实在东城区文化馆剧场举办。初步定下这件事之后,柯老连连称我为“实干家”,对我的工作能力给予极大的信任。我也向柯老汇报了自己的散文诗创作发表情况,并申请加入中国散文诗学会,在柯老和散文诗前辈的指导下提高自己的创作水平,希望多参加散文诗学会的活动。柯老还和我们谈起他的散文诗作品,我记得他为我们介绍了一首《梅花》:
梅枝上挂着圆圆的花苞。梅树知道冬天人间的寒冷,先送来了唯一的花枝,然后才长绿叶……
梅花是冬天最后唯一仅存的花朵?还是春天最早开放的花枝?当积雪压断枝头的时候,百花凋谢,梅花它踏着风雪来了。而当冬去春来,万物苏醒,百花满园的时候,梅花它却又一人先去。是追踪风雪而去呢,还是把它引来的春天留在人间?
梅花恐怕是万花之中,带着最多的心意,为别人忙碌的花枝了……
还介绍了一首《真诚》:
我非常贫困,一无所有。
我唯一的财富是我的真诚,我唯一的满足是我的真诚,我唯一的骄傲是我的真诚。
因为有了真诚,我的头从不低下,因为有了真诚,我的眼光从不躲闪。
我的真诚使我的一生没有悲哀,没有痛苦没有悔恨。
愿我的真诚的生命永远闪光。
几天后,在柯老的家里,柯老亲自为我颁发了中国散文诗学会理事聘书,并赠送4月份刚刚出版的理论新著《中国散文诗创作概论》,扉页题词:“杜染同志留念请宣传,请推广,为了共同的事业!北京湘人 柯蓝 2006.7.19”。

在北京的散文诗推广活动基本落实之后,柯老就返回深圳了。
2006年10月6日,我负责组织的这场“祖国颂歌”北京散文诗朗诵会如期在东城区文化馆剧场举办,朗诵的作品大多是柯老创作的散文诗,柯老特意从深圳发来贺词:
尊敬的各位贵宾、各位朋友,上午好!
非常感谢大家在百忙之中,前来参加北京东城区文化馆举办的“祖国颂歌”北京柯蓝散文诗朗诵会,并感谢主办单位为柯蓝散文诗营建的这个与北京市民共同欢度中秋佳节的愉快时光,谢谢!
柯蓝散文诗朗诵是首次在北京举办,也是我从事散文诗创作、研究、实践五十余年所追求的目标。
柯蓝散文诗朗诵这一群众喜欢的新文化形式通过在上海、广州、深圳、香港、东莞、哈尔滨、大庆、宁海等地区的朗诵演出实践证明,这是提高国文素质基础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一块重要的奠基石。
柯蓝散文诗以人为本、歌颂人性、易懂易学、方便快捷而为大家接受,这是一个非常时尚的文学现象。从1988年在北京海淀区在各大学举办的散文诗朗诵会开始到现在,长达十八年的朗诵实践考验,证明大家是非常喜爱和欢迎这一文化传播方式,并已形成一股文学热潮。
我希望,运用朗诵这一宣传形式,为国文教育、推广普通话、构建和谐社会做出我们的奉献,也希望柯蓝散文诗朗诵能进入大家日常生活从而提高人们的文化造诣。目前,从北京东城区文化馆第一次开始推广,希望逐步扩大开去,为更多人接受。最后祝大家中秋节团团圆圆,柯蓝散文诗与大家共度2006年中秋——这一美好时刻。谢谢大家光临,谢谢朋友们的支持!
老艺术家曹灿、李元华和全区的朗诵骨干齐聚一堂,用朗诵艺术歌唱祖国。曹灿老师在对朗诵者的朗诵进行点评后,示范朗诵了柯老的《给母亲》:
如果地球可以称为母亲,因为她负载着万物。
如果太阳可以称为母亲,因为她给万物光和热。
如果月亮可以称为母亲,因为她给万物以柔情和美。
如果大海和群山可以称为母亲,因为她给万物以哺育和锤炼。
可是当全人类用同一个声音,喊出妈妈的时候,我才惊异地认识到,只有人类的母亲,她才能把地球、太阳、月亮和大海、群山母亲们的不朽和伟大的爱,统一起来了。
于是我们只有永远匍匐在母亲的膝下。向瑰丽中的瑰丽,崇高中的崇高——母爱顶礼膜拜!
中央电视台《大风车》栏目录制播出了朗诵会专题。这项活动举办得非常成功,还得到了北京文之星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的赞助,《法制晚报》予以报道。这次活动在首都北京传播了散文诗,柯老也很满意,能为柯老实现一个心愿而献出绵薄之力,我也感到甚是欣慰。

中宣部原副部长、中国作协党组书记翟泰丰在与柯老通信中写道:
柯蓝同志:
来信收阅。散文诗学会为繁荣文学作了许多工作,作出了贡献,十分感谢。
你是很有文学成就的作家,特别是在散文诗方面颇有研究。望在文学样式中开拓新成就。
有什么需要我们服务事,请多多联系。
顺致 夏安 翟泰丰 7.1
著名美学家胡经之在《散文诗:美的创造》一文中写道:
中国当代散文诗的发展,在柯老的积极倡导开拓下,已经出现欣欣向荣的气象,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在《中国散文诗创作概论》后记中,柯老对散文诗的前景寄予厚望:“中国散文诗是在‘五四’暴风雨伟大时代中引进而诞生的。相信她必定会在新世纪的伟大时代中,迎接新的风暴的洗礼,一定会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一片蓝天!
2006年12月19日,柯老在深圳逝世,享年86岁。柯老是中国散文诗的擎旗人,他的逝世是中国散文诗界的重大损失。他给我们留下来400余万字的文学作品,让我们在他的作品中去感受革命烽火中淬炼出的红色文化,去感受他在散文诗中的真善美。他的文学成就和为文学事业作出的贡献我们会一直铭记。
柯老辞世后,艾君老师在撰写的纪念文章《他,携着星光在远行——怀念散文诗泰斗柯蓝先生》中深情回忆:
认识柯老近20年了,职业原因让我们相识,住得不远让我们接触多了起来,并成为忘年朋友。柯老时常关心和鼓励我说,人一定要有爱好,有爱好才会不孤独;人也一定要有梦,心中有梦才会飞翔!
艾君老师在柯老离世一周年之际撰写的《柯蓝,永远与散文诗同在》一文中写道:
风风雨雨几十年,柯老曾经像一位传教士到处传播散文诗的真谛,像一盏不灭的火炬在照耀着中国的散文诗事业走向光明,他的足迹踏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把自己最美好的时光全部奉献给了中国散文诗事业,赢得了“华章天下传,品德人称道”的美赞。这种“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创作精神和传道精神,是延安文艺精神的继续,是一种伟大的奉献精神。
柯老已逝,精神永存。
谨以两首曾发表在《散文诗》杂志上的拙作,深深地缅怀敬爱的柯老。
父亲
——罗中立油画《父亲》观后
父亲,是一个谜,谜底写在了他踏满乱棘荒荆的足印里。这个谜够我破译一生追索一生。
靠一顶旧草帽遮住烈日之焰的黑脸上,那历经跋涉的寒风侵袭的双眼怎样由春盼到夏又由夏盼到秋;黝黑的脊梁突起的臂膀连着那双涨满青筋的大手和母亲的企盼与温存撑起这风雨中摇曳的家;青稞里骄阳下穿得发白的对襟夹衫里拧出的是汗是泪是血?叼着旱烟袋露着黑牙齿满面沟壑的笑容洗淘了多少贫困、艰辛与苍凉。那已不是豪饮的汉子的却也依然整杯酣畅的,那酒是否踏着心中夯歌的苍劲之节注入了一汪湛蓝的海?
父亲,是一个谜,把斑斓的色彩与梦幻默默潜入阔海中酝酿与沉浮,在生命的张裂与时间的洗磨中掬出一杯闪亮的清泉……。这就是深藏在被岸沙吻得杳无踪迹的足印中谜底的内涵,当它爬满我光洁白亮的额头的时候,便会真正体味到什么叫父亲。
丁香花开落
春日,你开了满树的花朵随风摇动,一个想采花的少年被你的馨香引来却又收回了他伸出的手,只用鼻孔吻了吻你芳香的额头,便因香沁肺腑而醉了心怀。你的心异常感动,你觉得你是在为他而开放。
秋日,在你凋谢的时候他才回来看你,你已把青春消溶在等待的孤寂中没了往日的容颜,然而你的芳香仍盈在他心畔,你的芳颜仍在他眼前回闪,他的心珍记着你的从前。经过浪迹天涯后的苍凉与冷暖,他多么想用浑浊的泪滴催发出你的一纤新蕊。
其实,何必用暗自伤怀来惊扰你孕育新生的幽梦呢,你已把青春和芳华寄托给你的籽实,当春日再度染绿枝梢的时候,母体中还会生发出亮丽的容颜临风绽放,依旧是你往日的风采。
然而,你永远也不会懂得,少年奔波的脚步为什么越来越缓,少年流走的时光为什么永不会再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