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朱铁志老师杜染 2016年6月25日,著名杂文家,曾任《求是》杂志副总编、编审,北京市杂文学会常务副会长的朱铁志老师不幸辞世。我是在6月29日组织召开散文创作研讨会时,从《北京日报》高级编辑、副刊部原主任李培禹老师那里得到的这个令人悲痛的讯息,大家表示极大震惊和沉痛哀悼。李老师说,6月16日他还应邀参加了由全国杂文学会联谊会、北京市杂文学会和《检查日报》社联合举办的杂文创作研讨会。 朱老师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
怀念汪国真老师杜染2015年4月26日这一天,与诗歌有关:著名诗人、书画家汪国真因肝癌英年早逝;新近落成的北京大学中国诗歌研究院朗润园“采薇阁”迎来开园仪式,北京大学2015年第十六届未名诗歌节闭幕式暨第九届未名诗歌奖颁奖典礼在北京大学百年讲堂多功能厅举行。这种巧合纯属巧合,对诗歌来说,都是大事。汪老师去世当天,清华大学教授尹鸿老师在微博跟贴中写道:“又一个时代符号人物去了”。一天后的4月27日,北大教授张颐武老师...
怀念周园园老师杜染在东城作家协会的微信群里,我看到罗雨笙老师转发的一条消息,是首都青年朗诵艺术团2022年4月26日发布的讣告:我团团员周园园因患脑溢血于2022年3月30日晚送至人民医院,经抢救无效,于4月3日2时去世。享年58岁。周园园,北京市东城作家协会副秘书长,北京语言学会朗诵研究会会员,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首届“夏青杯”全国朗诵大赛获奖者,中国新诗百年优秀朗诵艺术家,《我爱我的祖国——新中国成立70周年》艺术贡献奖...
怀念徐虹老师杜染2018年11月20日,朋友圈收到徐虹家人代表徐虹发出的最后一次微信:“这里是家人代发徐虹的最后一次微信。 经过15个月的多方抗癌治疗,徐虹于2018年11月19日下午5时51分永远离开了我们,从此世间少了一位才华横溢的才女,天堂多了一位聪慧美丽的作家!她只愿静静离去,不想做任何告别仪式。 愿她美丽形象留在大家的心中,愿她在天堂安息。 家人忍痛告知其各位亲朋好友。”徐虹老师2018年11月19日因病去世,享年49岁,...
让每一个角落都洒满阳光——感恩敬爱的刘茜老师杜染我是2021年初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官网看到2020年11月19日中国艺术研究院离退休干部处发布的讣告:“优秀的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艺术研究院原常务副院长、高级编辑刘茜同志,不幸于2020年11月19日11时51分在北京因病去世,终年68岁。刘茜同志的告别仪式定于2020年11月23日(星期一)上午9时在北京市八宝山殡仪馆梅厅举行。谨此讣闻。”看过这则讣告,我感到很惊诧,如坠深渊,内心沉痛。...
视学术为生命,以学术相砥砺——深切缅怀费振刚老师杜染费振刚老师是我在北大求学时教授我们“古代文学”课程的老师,当时费老师50多岁,是北大著名教授,著名文学史家、汉赋研究专家。“古代文学”课程有两个学期的课程,教材是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文学史》(共四册),由游国恩、王起、萧涤非、季镇淮、费振刚主编。该教材获国家教委优秀教材特别奖,当时已多次印刷,发行量达100多万册,很多高等院校用作中国文学史课程的教材...
他是艺术家,也是志愿者——感恩敬爱的曹灿先生杜染曹灿先生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著名表演艺术家,国家话剧院一级演员,曾在《雷锋》、《天山脚下》、《沙恭达罗》等四十余部话剧中担任主要角色,在《你好,太平洋!》、《特区冒险家》、《千里跃进大别山》等影视作品中塑造了邓小平的艺术形象,还是深受听众喜爱的广播节目《小喇叭》中讲故事的“曹灿叔叔”,在中央和地方广播电台播讲的长篇小说有《艳阳天》、《李自成》、《地球的...
“课比天大”的李小凡老师杜染李小凡老师是我在北大中文系求学时的授业恩师。当时李老师才30多岁,现在李老师已经离世两年了,但他的师恩永远铭记在我的内心深处,并激励着我向善向上,在事业上不断地努力,不断地攀登。当年,李小凡老师教我们语法修辞课,主要讲词、词组、句子,语法和逻辑错误分析,修辞,以及句式、词语、标点符号使用等。语法修辞课选用的教材是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汉语教研室编的《语法修辞》,是在校内铅印的最...
难忘那一天杜染人生中总有让我们难忘的日子,这些日子或因强烈的感受铭刻在内心,比如面对亲人生死;或因崇高的价值和意义植入我们生命的轨道,让生命焕发光彩,比如助人为乐、党旗下举起右手。我已年过半百,受党的教育和培养,也受榜样人物的激励,从自身的成长历程来说,生命中的酸甜苦辣基本都经历了,让我难忘的日子也积累了不少,有一些是与党有关的,比如对我成为预备党员表决时的党员大会、入党时在北大红楼前的宣誓、党组...
毛岸英在一机床张锡最近看了影片《毛泽东和他的儿子》,觉得影片中那个毛岸英与我所知道的毛岸英仅仅有些形似,而气质相去较远。下面,我就讲讲关于毛岸英的二三事。“大徒弟,挺住!”毛岸英曾于1950年在我们第一机床厂的前身——北京机器总厂任党总支副书记。那时候,大家只知他姓毛,是陕北来的。他身穿土布旧军装,腰扎皮带,一看就是个“土八路”,但土气里,又带有几分书生气。他经常在工人当中,不是帮车工浇冷却油,就是帮铸工干...